中国画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它与我国古代的文论、诗论、音乐理论、戏剧理论一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画论大多以画学文献的形式流传下来;它包括“史”、“评”、“品”、“断”、“赞”、“录”、“谱”、“序”、“记”等古代典籍。此外,还有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相关文字。诸如《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中的“解衣般礴”及《韩非子》中的“犬马难,鬼神易”等先秦诸子之论。到了汉代。《淮南子》中的“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更指出作画不能追求细部而忽略整体。当知识分子专业画家出现以后,创作经验不断丰富传统画论的内容。专篇的画论遂得以形成,不但对笔墨、章法、形神、气韵的探讨有大量精辟见解。而且就画史、画品、画评、画诀的论述,也留下不少极有价值的著作,画学文献一代一代积累下来。到了明清两代,著述风气更盛,不到600年的时间,画论著述的总数竟有五六百种之多.这批遗产不仅成为我们研究中国书画的熏要理论依据,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佐证。 中国古代画学文献不只具有记载、叙述和解释艺术作晶、艺术家和艺术规律的作用。还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提出了棚关的概念和范畴,有着完备的体系,也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价值。 学习中国画的人必须研读中国画论,欣赏中国画的人也应具备中国画论的常识才能进入中国绘画的审美堂奥。在创作繁荣、多元共存的今天,人们较多地注意到绘画的技术因素,诸如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等问题,而对艺术的本质问题如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却往往忽略,对中国画论的文化价值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国画要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博大恢宏的传统画论与中国画创作实践是个完整的文化系统而且高度成熟,完全可以用中国画学名之。而对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倡导一种潜心研究的气氛,同时,用今天的、认识水平去寻找它的规律、剖析它的深义。传统精华固多,也有糟粕,应理性对待,披沙淘金。历史沉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争论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庸俗社会学的干扰愈退愈远,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平台上。中西对立、古今对立的思维模式也逐渐成为过去。就文化丽亩,传统与今天、中国与西方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我们必须首先弄懂自己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此基础上建立新世纪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与西方文化对话交流以期达到相互的理解。 在前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经典中,选择最具价值的成果出版是有难度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于1959年起陆续出版标点注释本《中国画论丛书》,1963年起选编《中国美术论著丛刊》,点校者为黄苗子先生,责任编辑为郑洵、卢光照、黄苗子等一批老先生。40年过去,《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愈加显见珍贵的历史价值,几代人读着这批书进入了传统绘画理论的学术殿堂。也因为这批书的普及,人们对中国书画的认识也愈见深刻。 今天,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整理出版这批经典画论读物,既是期望为当代中国画论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为中国画论的学科建设做一份贡献,也希望更多的美术家从这套典籍中领会传统艺术精神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这套典籍了解中国书画的审美概要,以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素质,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