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程大利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感觉·认识及其他

2005-12-31 00:00:00 来源:《程大利水墨》作者:程大利
A-A+

  感觉对于艺术家至关重要,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一种独特感觉的记录,或者说是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表达出的一种感觉。感觉也是艺术家与常人的差异,对生活的敏感和独特感受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特质。

  没感觉的人,到山里看到的是山川林木、泉石飞云,有感觉的人则透过此看到意境和生机;没感觉的人到树林里听到的仅是鸟叫和风声,有感觉的人则由此产生了音符或者文字。

  感觉之外要有激情。没有激情的作品是冷漠的,没有激情不要画画,就像没有激情别去写诗一样。表现美和发现美都是感情敏锐的表现,是艺术家至为重要的素质,因为激情和情绪弄得艺术家常像傻子一样,然而这种状态很宝贵,脱口而出或信笔而为的急就之作,常常就是难得的艺术品。

  最大限度地离开功利性,进入精神的高度自由状态,带着率意、野逸、逍遥,旁若无人地表现自己,这时常有好画出现。这是从理性走出的状态,是法则之后人与自然的迹化。

  认识论指导方法论。认识论在先,方法论在后。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技术训练是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概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艺术的发展包含着太多的变数。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很少数的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传统的理法和程式所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都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

  多年来,我们对中国绘画的本体研究多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而对中国绘画认识论尚缺认识。心法的外化即为笔墨,笔墨是表达心法的手段,是精神的载体。

  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无数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他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我到过帕米尔高原和西藏,并透过飞机的舷窗眺望晶莹的雪山和如血的黄昏,当时就感叹,祖先没来过,也不可能从空中往下看过。

  当以浓艳的朱砂、胭脂和各种丙烯颜料在宣纸上扫过的时候,实在是体验着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画人表达着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我的一批山水和花卉常常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不拘形式,便有了更新的形式。虽不成熟,但是新的。

  艺术家无意中给人们提供着新的造型方法,唤醒美学形式的新经验。

  经常有朋友在电话里问:“你最近在忙什么?”他们的意思是问我于编辑工作之外在于些什么。说真的,我忙画的时间并不多。出版社的工作是需要全力以赴的。于是,画画、写文章连同读书对于我便成了休息。我写了一本集子叫《宾退集》,其实,画画、读书也都是宾客退去之后的事情。

  我历来认为,画画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所以,画画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由于艺术属于观念形态范畴,认识问题解决了,技术上便少了些盲目性,也省了不少时间。只活了18岁的王希孟画出了不朽的《千里江山图》,在世36年的凡·高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艺术世界,都说明时间并不是成就一个艺术家的必然条件,固然,中国人有“人笔俱老”的说法,但艺术说到底还是智力范围的较量。

  有空且画,无空且止。看看山川草木,人世百态都是在看画,纷扰的世事和艺术辩证法常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何况,海内外的艺术家朋友,老老少少的艺术同道们不断地给我一些思考的契机,一俟拿起笔来总有些想法,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

  每次展出的作品是我的心得,虽然,我还没有能力向传统告别,我也不舍得向让我醉心的传统告别,但我想试一种新的画法,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程大利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