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可澄怀】 纸本水墨 53x45cm 2010年
在传统众多画家中,程大利对黄宾虹推崇有加,他认为“黄宾虹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他曾言“有人觉得目前黄宾虹过热,我觉得不必过虑。我们应该研究黄宾虹是怎么成为黄宾虹的。要研究黄宾虹的艺术道路,要研究黄宾虹艺术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对传统反思了一百年之后。我们把黄宾虹和林风眠、徐悲鸿,甚至包括当代的吴冠中比较之后,我们会思考一些问题,这对我们在今天确定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份,进而弘扬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遗产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仅仅拿黄宾虹的画临一临,这远远不够。我们说黄宾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他是用自己的眼光看传统,从而消化传统。他认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藏、蕴、涵,而不是露、扬、显。中国画不追求张力、表现力,但它十分强调笔力,所谓‘力透纸背’、‘笔力扛鼎’。黄宾虹把这个力量对比说成是‘内美’。黄氏有论述:‘造化有神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内美、用笔创设境界是至关重要的。黄宾虹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是强调笔墨的内美力量,这与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一致的。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研究是深刻的,所以他的文化立场非常明确。他是一个有着民族精神的人。民族精神不是民族主义。黄宾虹认为,就高度而言,艺术无东西之分,黄宾虹的艺术很具当代性,与西方的大师有许多共通性。他对中国文化的文脉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楚,说中国画‘舍笔墨而无它’,笔墨已从技法层面被提升到精神层面,笔墨是中国文化认同感,这个文化认同应是清晰而坚定的。造型、解剖、透视西方都有,线条西方也有,但表现主义的线条绝对不是中国的线,绝对不是中国书写意味的线,中国书写性的线是具有特定的文化要求的东西,是学识、修养、积累的结果,是带着辩证规律的提、按、顿、挫、浓、淡、干、湿的能记录下心性的东西。中国画的线条是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国画家人格的载体,负荷很重,当然也十分丰富。”
程大利对黄宾虹的理解与认识,是建立在其对中国文化、中国画的传统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如此的高度,因此他在学习传统上绝不“盲从”、片面地学哪一家、哪一路,而是从精神层面与传统“对话”。这幅《秋月可澄怀》可视作是其与黄宾虹神会之作,作品层层积染,浑厚大气,气象万千,逸爽舒畅。作品构图依山势由右下至左上延伸,画家先用淡墨勾出山体结构,再用淡笔渴墨渲染几遍,最后用稍浓墨线勾勒、用富有浓淡变化的墨点反复点染。近景树林则逸笔草草,富有动感,彰显心性并与山体形成对比。此刻,自然之山在程大利的笔下已经“活”起来了,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画观察》2010年3月 总第15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